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5-08-21 14:32 点击次数:134
近40封抗战家书跨越时空与我们见面!抗日战争时期,一封封穿越枪林弹雨的家书成为战士与亲人之间最珍贵的纽带。这些信件中不仅有对家人的牵挂,还有对胜利的期盼和“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的民族气节。最近两个月,近40封抗战家书被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这些家书让宏大的抗战历史有了血肉与细节,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目前,馆方正抓紧整理这批家书,计划尽快公开展出,让更多人从中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作家徐光耀的儿子徐丹代表父亲向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写于抗战期间的一封家书。徐光耀1925年生于河北省雄县段岗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他跟随部队转战各地,初期还能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但随着日军占领家乡,联系中断了四五年。直到1944年10月24日,徐光耀同时收到了姐姐和父亲的来信,激动不已。两天后,他分别给父亲和姐姐回信,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爹!您耐心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重庆市武隆区档案馆向家书博物馆提供了抗日英烈王超奎的一封家书。王超奎在淞沪会战中寄回家乡的诀别信中写道:“沿途一带,真是耳不忍闻,目不忍视……希望慈祖、母二安人不以男为念。男是抱定宗旨、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1941年12月25日,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王超奎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校,并改地名以资纪念。198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20年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名单。
家书博物馆还收到了著名抗日英烈高农斧的三封家书电子扫描件。这些信写于1938年9月1日,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挂念以及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解释了自己为何无法寄钱回家:“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在给二哥和四弟的信中,他表示要为革命牺牲一切。在给五弟高承命的信中,他表达了不怕困难的决心,表示要继续学习,完成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甘肃会宁退休教师裴久诚向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叔父裴超写于抗战时期的三封家书。裴超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离家参军,直到1939年8月才重新与家人取得联系。这三封信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主要谈论家事,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和对家庭和睦的期望。
王灵娟珍藏着三封她二爷爷王玉旺的书信。王玉旺生前为太岳军区四纵队22旅7团5连指导员,牺牲时年仅26岁。这些信件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王灵娟决定将这些家书捐出,希望将感受到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上一篇:史诗级大逼空! 美国一封信函, 黄金空头突然“爆仓”
下一篇:没有了